核心表述
  從一區到多園之變,充分發揮成都高新區、成都經開區、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的引領帶動作用,積極探索“一區多園”發展模式。
  “充分發揮成都高新區、成都經開區、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的引領帶動作用,探索‘一區多園’的發展模式。”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提出的這一改革內容,在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看來,正是全國園區發展的主流方向。根據園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需要,把同類的、聯繫密切的集中到一起發展,打造園中園,加強管理、引導和配套設施的建設,正是“一區多園”發展模式的具體體現。
  “不管是哪個開發區,本來就是新體制的探索,怎麼把這些成果複製到更多的園區,改革要從這個角度來思考。”對於成都的一區多園發展模式,盛毅認為,作為對外開放的特定區域,園區的硬環境達到發展要求的同時,運行機制、法律法規、體制等軟環境也要儘量與國際慣例接軌,“當然,還必須適應每個園區發展特色的要求。”
  成都晚報記者 董亮
  投資環境愈發國際範兒
  市民聲音
  投資環境有足夠吸引力
  張雁 IT企業總經理
  作為甲骨文公司西南區總經理,張雁一談到成都邁向大開放格局的世界級高度的話題,就馬上與成都的優越投資環境聯繫到了一起,“成都的投資環境讓很多外國企業都感到很滿意,相關政策和政府的支持對企業都很有吸引力,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成都已經吸引了超過半數的500強企業到來的原因。”
  據張雁瞭解,成都同時也是許多在華投資的外企首選之地。“現在許多沿海向內陸發展的外企,都願意到成都來投資,而且成都被他們列為了首選城市,我認為未來肯定還會有更多的企業入駐成都。”張雁說。與其他城市和地區相比,張雁認為成都的服務能力和城市氛圍都有很大優勢,當然也有需要加強的方面,“希望成都的配套能夠更完善,比如人才配套方面。”
  朋友放棄美國生活回成都
  薛志強 高校教師
  “這幾年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成都的高樓大廈一座接一座地拔地而起,而且還有了地鐵,修了高架……我認為這些都是成都在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標誌。作為一個普通市民,我認為這些都是吸引更多世界500強企業到成都投資的條件。”薛志強說。除了這些,他還舉了身邊的一個實例,“我有一個大學同學,15年前就去了美國,後來拿到了博士學位,生活條件在美國應該屬於中產階級。但是去年,他帶著妻子兒子搬回了成都,現在在天府軟件園上班。我跟他聊過為什麼會回成都,他說不僅僅是因為成都是他的家鄉,最重要的原因是成都已經越來越像一個國際大都市,這裡有很多機遇和挑戰,工作環境甚至還比美國好。”
  國際知名度提升迅速
  孔菁 電視臺員工
  “前不久澳大利亞一家電視臺的CEO造訪了成都電視臺,我們在聊天中談到了去年在成都舉行的財富論壇,當時這位CEO毫不猶豫地說出了當時財富論壇的口號‘Can do,Chengdu’,這讓我們都很驚訝。看來隨著財富論壇的召開以及更多的500強企業落戶成都,成都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。”去年,孔菁作為工作人員全程參與了財富論壇,與許多世界500強的高層有所接觸,當時她聽得最多的評價,就是“成都既是一個適合投資和工作的城市,更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城市”。孔菁表示,許多國際知名的服裝品牌、美食連鎖最近幾年都在成都開設了分店,許多以前在北上廣甚至是國外才能看到的牌子在家門口就能買到,“無形中提升了我們的幸福指數。”成都晚報記者 周維
  專家點評
  成都成為全球產業鏈重要一環
  張錦 西南交大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常務副院長
  “成都雖地處內陸,但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打破了盆地意識。”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常務副院長張錦說,“交通解決的是客流和物流問題,保障了兩個基本流動才能夠保障基本的生產,達成貿易往來,實現以消費帶動經濟。”
  張錦說,成都通過配套建設物流園區、打通地區城市道路,開通面向歐洲的航線,擴大雙流機場的航空貨運站,配合產業構建推動工作。目前,世界500強企業中超過40家電子類企業佈局成都,全球軟件20強中有13家、服務外包20強中有5家聚集於成都。以電子信息產業和IT製造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的迅猛成長,使得成都成為全球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。
  “成都能讓投資者賺錢”
  蔣國慶四川大學國際商務與投資研究中心主任
  在蔣國慶教授看來,世界五百強企業選擇成都,最直接的吸引力在於“成都能讓投資者賺錢”。蔣國慶表示,投資者選擇投資項目的首要目標就是賺錢,“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,成都的市場納入量不亞於北上廣。”相對同類城市,成都具有人居環境舒適、經濟腹地廣闊、人才資源豐富、產業配套完善、商務環境優良、政務服務規範六大比較優勢。
  蔣國慶特別提到一組數據:在世界500強企業中,有超過40家電子類企業前往成都佈局;全球軟件20強中有13家、服務外包20強中有5家聚集於成都。英特爾、大眾、仁寶、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成都,所投資的工業項目多具有產業帶動性強、產品競爭力強和技術領先等特點,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、汽車等產業集群。“他們選擇成都,是因為成都有著不可複製的雄厚科技實力、豐富的人才儲備、巨大的市場容量、齊全的產業配套、完善的政策體系等多方面優勢。”
  應以申創內陸自貿區定位首位城市
  高增安 西南交大經濟管理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
  成都成為中西部第一個獲批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城市後,將為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帶來更旺的人氣。成都作為國家向西開放戰略的支點城市、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叉點,主動加強與沿海、沿江、沿邊城市通關協作,積極爭取依托航空、鐵路口岸和綜合保稅區設立內陸自貿區。爭取的過程,為爭取而付諸實踐的各種努力,必將帶來新一輪更高層面、更廣範圍、更大力度的物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以及人流的集聚,進而提升成都作為“首位城市”的帶頭帶動引領示範輻射作用。所謂的“首位城市”,我覺得除了是“四川的”首位城市,還應該是“中西部的”首位城市。
  成都目前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有252家,已開通的國際航線有71條,雙流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萬人次,已設立的外國領事館達到10個。這幾項指標充分體現了成都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的先進性和優越性。但是,應該看到,雖然與中西部其他城市相比我們的這些指標躍然領先,但其他城市追趕的步伐從來不曾放慢。所以,為著內陸自貿區試點的奮鬥目標,我們還需加倍努力。
  成都晚報記者 林姝霏 王平平 滕楊  (原標題:一區變多園 全國園區發展主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cnmaniverd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